老兵的“新戰場”---記云南省自然資源廳扶貧辦主任金龍
冬天的云南省昭通市雪金村,巍峨的山巒顯得靜謐蕭瑟,不時吹來的山風讓人們更覺寒意?!袄相l,今年大棚蔬菜怎么樣???”“今年花椒大概在什么價位?”云南省自然資源廳扶貧辦主任金龍冒著嚴寒,深入田間地頭,挨家挨戶詢問村民的收成情況。3年前,金龍從部隊轉業到云南廳,報到的第一天便接到廳黨組的命令,負責扶貧工作。當時,他完全不知道怎么干,但多年的軍旅生活讓他無懼任何挑戰:“脫貧攻堅戰的沖鋒號已經吹響,作為一名老兵,我必須沖上前去?!痹诜鲐毜穆飞纤杆俪砷L,成為村民脫貧路上的助力者。
金龍(右一)下鄉調研拆舊復墾項目
善出扶貧“金點子”
“他雖是扶貧路上的新兵,但腦子活、善總結,能提出不少‘金點子’?!碧峒敖瘕?,分管扶貧工作的云南廳副廳長王衛國連聲稱贊。
為確保貧困戶家庭能及時得到相關政策的幫扶,金龍根據村里的實際情況和特點,帶領扶貧團隊建立了動態管理及定期匯報機制、外出務工人員返鄉監控及創新服務務工平臺機制、系統考評考核及指標細化機制等十余項創新機制,被同事稱為扶貧路上的“金點子王”。
以外出務工人員返鄉監控及創新服務務工平臺的建立為例,金龍看到掛聯縣務工人員因疫情返鄉無法再就業的殊情況,主動聯系南京市江寧區勞務公司,幫助協調解決返鄉務工人員再就業問題。經他聯系,永善縣、彌渡縣與江寧區政府最終達成勞務用工輸出機制。
勇探發展“新路子”
扶貧光靠“點子”可不夠,還得有能幫群眾增收的“路子”。金龍通過對掛聯縣實施產業扶持、產業帶動,促進了脫貧攻堅從“輸血式”向“造血式”轉變。
剛到雪金村走村串戶時,金龍發現了一個問題:村里大部分男丁都外出務工,剩下的多半是婦女。她們之所以沒有外出打工,主要是因為沒有技術。怎樣把這些勞動力利用起來,成了金龍需要思考的問題。雪金村海拔高、土地貧瘠,居民收入以種植花椒、土豆為主,“能不能引進一些適合當地氣候條件的經濟作物”?
帶著這個問題,金龍邀請中國林業科學院(昆明)昆蟲所科技處專家實地考察。專家提出了可以種植重樓(中草藥)、女貞樹種蠟蟲,以及搞蔬菜大棚等多個方案。金龍隨即向省廳匯報了相關情況。廳黨組給予大力支持,撥付30萬元資金開展試點種植。目前,雪金村重樓種植、女貞樹種蠟蟲等試點面積已達300多畝,蔬菜大棚有5個。
“新路子其實不是憑空來的,是在熟悉行業政策、切身了解貧困人口的現狀、致貧原因、需求等基礎上探索出來的?!苯瘕埧倳@樣向基層扶貧干部傳授經驗。
多措力?!板X袋子”
扶貧工作不僅是資金投入、產業引進,它還是個系統工程,最根本的是要把自然資源各項政策用好、用活。
剛到扶貧崗位時,金龍時常挑燈夜戰,認真學習研究自然資源各類行業扶貧政策。很快,他就從一個自然資源行業的“門外漢”,變成行業扶貧政策專家。對于在27個深度貧困地區及5個烏蒙山片區縣脫貧攻堅項目建設用地中實施“涉及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的,可以邊建設邊報批,涉及占用耕地的,允許邊占邊補”“村莊批次、增減掛鉤、設施農用地及城鎮批次”等可操作的安置點用地保障方式,金龍做了大量政策宣傳工作。
金龍在扶貧路上的扎實工作獲得了系統內外的認可,先后被評為“優秀公務員”“優秀共產黨員”“模范機關之星”。但他并不滿足于既有成績,“我曾經是一名軍人,退伍不褪色,退役不退志,我現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幫助更多的人脫掉貧困的帽子?!?/p>